本發(fā)明涉及空氣處理,特別是涉及一種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及具有其的出風裝置和風扇。
背景技術:
1、出風裝置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如空調(diào)系統(tǒng)、通風設備、風扇以及汽車內(nèi)部的空氣調(diào)節(jié)等場景,其作用是實現(xiàn)空氣的定向流動與合理分配,從而滿足不同環(huán)境下對于空氣循環(huán)、溫度調(diào)節(jié)以及舒適度提升等多方面的需求。
2、目前出風裝置的出風效果不好,從出風口發(fā)射的氣流在輸送的過程中與大氣之間有摩擦,導致出風氣流損耗較大,使得出風量大打折扣。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及具有其的出風裝置和風扇,能夠實現(xiàn)減少氣流損耗,提高出風量的效果。
2、特別地,本發(fā)明第一方面實施例提供一種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包括并列設置的主風口通道、以及與所述主風口通道相鄰的至少一個次風口通道,
3、其中,所述次風口通道的內(nèi)風口的橫截面積小于所述主風口通道的內(nèi)風口的橫截面積,所述次風口通道的外風口的橫截面積大于所述次風口通道的內(nèi)風口的橫截面積。
4、可選地,所述次風口通道的橫截面積沿著出風方向逐漸增大。
5、可選地,所述主風口通道和所述次風口通道之間設有間隔壁,所述間隔壁的厚度小于等于30mm。
6、可選地,所述間隔壁的厚度小于等于10mm。
7、可選地,在所述次風口通道為至少兩個時,各個所述次風口通道并列設置。
8、可選地,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斷所述主風口通道和所述次風口通道,以將所述主風口通道和所述次風口通道分割成至少兩個出風口單元。
9、可選地,所述隔板沿著所述主風口通道和所述次風口通道的出風方向設置。
10、可選地,每個所述出風口單元包括并列設置的主風口單元以及與所述主風口單元相鄰的至少一個次風口單元。
11、可選地,至少兩個所述出風口單元沿著遠離氣流源的方向依次排列。
12、可選地,所述隔板包括至少兩個,相鄰兩個所述隔板之間的間距沿著遠離氣流源的方向上逐漸增大。
13、可選地,所述隔板上形成有朝向氣流源延伸的引導部。
14、可選地,所述引導部的末端朝向氣流源彎曲。
15、可選地,所述引導部靠近所述隔板的部分與所述隔板平行連接。
16、可選地,隔板有至少兩個,遠離氣流源的第一預設數(shù)量的引導部的長度比靠近氣流源的第二預設數(shù)量的引導部的長度長。
17、本發(fā)明第二方面實施例提供一種出風裝置,包括:
18、進風口,所述進風口用于通入氣流源;
19、出風口,所述出風口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實施例的出風口;
20、出風通道,用于連通所述出風口和所述進風口。
21、可選地,所述出風通道包含至少兩個,每個所述出風通道上均設置有所述出風口。
22、可選地,還包括導流塊,
23、所述導流塊靠近所述進風口抵接在所述出風口所在的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上,所述導流塊用于將氣流引導至所述出風口。
24、可選地,所述導流塊在所述出風通道內(nèi)的厚度沿著遠離所述進風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25、可選地,所述出風口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
26、所述隔板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延伸的引導部,
27、所述導流塊遠離所述進風口的一端相對于所述出風口所在的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凸出的厚度大于所述引導部伸出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的距離長度。
28、本發(fā)明第三方面實施例提供一種風扇,包括:
29、進風口,所述進風口用于通入氣流源;
30、出風口,所述出風口為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實施例的出風口;
31、出風通道,用于連通所述出風口和所述進風口。
32、可選地,還包括:
33、殼體,所述殼體用于限定所述出風通道;
34、其中,所述殼體的中間形成有開口,所述開口兩側的殼體側壁均設有所述出風口。
35、可選地,還包括導流塊,
36、所述導流塊靠近所述進風口抵接在所述出風口所在的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上,所述導流塊用于將氣流引導至所述出風口。
37、可選地,所述導流塊在所述出風通道內(nèi)的厚度沿著遠離所述進風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38、可選地,所述出風口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
39、所述隔板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延伸的引導部,
40、所述導流塊遠離所述進風口的一端相對于所述出風口所在的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凸出的厚度大于所述引導部伸出所述出風通道的內(nèi)側壁的距離長度。
41、本發(fā)明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包括并列設置的主風口通道、以及與主風口通道相鄰的至少一個次風口通道,該出風口在進行送風時,中間的主風口通道作為主氣流輸出口,而主風口通道相鄰的次風口通道作為副氣流輸出口,主風口通道吹出主氣流,側面的次風口通道吹出副氣流,從而通過側面的副氣流覆蓋中間主氣流與空氣接觸的表面來實現(xiàn)送風(即輸送主氣流)的目的。其中,側面的副氣流覆蓋主氣流與空氣接觸的表面,能夠減少主氣流的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摩擦,減少氣流損耗,起到提高出風量的效果,同時能夠在主氣流流量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更遠的送風距離。此外,在降低了主氣流的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摩擦力情況下,實現(xiàn)同等送風距離時,驅動電機所需的轉速較低,即可降低整機的功耗。
42、根據(jù)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yōu)點和特征。
1.一種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設置的主風口通道、以及與所述主風口通道相鄰的至少一個次風口通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間隔壁的厚度小于等于10mm。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沿著所述主風口通道和所述次風口通道的出風方向設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出風口單元包括并列設置的主風口單元以及與所述主風口單元相鄰的至少一個次風口單元。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至少兩個所述出風口單元沿著遠離氣流源的方向依次排列。
10.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至少兩個,相鄰兩個所述隔板之間的間距沿著遠離氣流源的方向上逐漸增大。
11.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形成有朝向氣流源延伸的引導部。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的末端朝向氣流源彎曲。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靠近所述隔板的部分與所述隔板平行連接。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其特征在于,
15.一種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流塊,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塊在所述出風通道內(nèi)的厚度沿著遠離所述進風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出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
20.一種風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22.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風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流塊,
23.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塊在所述出風通道內(nèi)的厚度沿著遠離所述進風口的方向逐漸增大。
24.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還包括至少一個隔板,